六氟磷酸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六氟磷酸锂
化学品英文名称:Lithium Hexafluorophosphate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六氟磷酸锂
企业名称:浙江衢州明锋化工有限公司
邮编:324004
传真号码:0570-3063388
联系电话:0570-3062509
SDS 编码:SDS/KL 03-2015
修订日期:首次编制
主要用途:六氟磷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主要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锂离子储能电池及其他日用电池,同时是近中期不可替代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限制用途:无资料。
第二部分 危险性概述
GHS 危险性类别:
物理危险 √
环境危害 √
健康危害 未被分类
急性毒性-经口-2,
皮肤腐蚀/刺激-1A,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1,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1,
吸入危害-1,
急性毒性-吸入-2,
未被分类
标签要素和警示性说明:
象形图:
信号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
吞咽会中毒,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如果长期吸入或反复接触可致(骨胳, 牙齿)器官损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使用本产品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手和皮肤不要直接接触。
·在干燥的手套箱,或者水分低于 1ppm 水分的环境中使用。
【事故响应】
1)皮肤,眼睛会因为刺激产生炎症,有造成失明的可能性。
2)如果误饮的话会造成恶心,呕吐,痢疾,昏睡,无力,抽痉,虚脱等这样的情况。
·火灾时,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
【安全储存】
·保存于压力专用不锈钢容器中或氟化 HDPE 容器中,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
方,保持容器密闭。
【废弃处置】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主要症状:
在潮湿空气中产生有毒和腐蚀性的氟化氢和五氟化磷。该品分解产物对皮肤、眼睛、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炎症,肺水肿。
应急综述:在事故状态下或者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立即就医(尽可能出示安全警示标签及SDS)。
第三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 纯品 √
化学品名称:六氟磷酸锂
化学品商品名称:六氟磷酸锂
分子式:LiPF 6
结构式:
分子量:151.91
CAS:21324-40-3
EINECS:244-334-7
白色结晶或粉末,相对密度 1.50。潮解性强;易溶于水、还溶于低浓度甲醇、乙醇、丙酮、碳酸酯类等有机溶剂。暴露空气中或加热时分解。暴露空气中或加热时六氟磷酸锂在空气中由于水蒸气的作用而迅速分解,放出 PF5 而产生白色烟雾。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1)本品是侵蚀性的物质,碰到与本品接触的场合,本品会立即渗入皮肤,碰到这种情况,请用过量的冷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
2)闻到本品气味时:应该将伤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把不舒畅的衣服部分敞开使之通畅。擤鼻子,漱口。出现休克的时候,使之吸入氧气(不要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3)皮肤接触到:穿着衣服,鞋子和袜子的时候,直接脱掉,脱下来的衣服放远处,把接触到皮肤的地方用冷水直接冲洗 15 分钟以上。
4)眼睛接触到:直接用自来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眼睑用手指扳开,让眼球四周转动,不用力擦眼睛,然后立刻接受眼科医生的治疗。
5)误饮:喝大量的水把它吐出来,如果伤病者意识到自己有误饮的可能性的时候,喝下100~200 克的水和牛奶。
医护人员注意事项:务必让医务人员知道所涉及的物质,并采取防护措施以保护他们自己。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特别提示:保持观察患者,需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休克、呼吸困难、痉挛等延迟症状的发生。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可用沙土,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灭火。
1) 本品遇加热,就有可能产生腐蚀性的氟化氢和五氟化磷气体。氟化氢和金属反应会产生爆炸性的气体。
2)遇到小规模的火灾时使用干燥的化学制品,乙醇泡,还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出现大规模的火灾时使用大量的雾状水。
保护消防人员特殊的防护装备: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 撒落、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防毒服。
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物释放出的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盛装容器要妥善处理,如果损坏需修复,检验后再用。
环境保护措施:要注意不能流入公共用水区域。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覆盖泄露物。用砂土、惰性物质或蛭石吸收大量液体。用石灰(CaO)、碎石灰石(CaCO 3 )或碳酸氢钠(NaHCO 3 )中和。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
少蒸发。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处置
安全处置注意事项: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用压缩空气或水置换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操作技术措施【一般要求】: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面具,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操作技术措施【特殊要求】: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通风要求:无资料
防止直接接触不相容物质或混合物的特殊处置注意事项:避免与水接触。
—— 储存
安全储存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相对湿度不超过 80%。保持容器密封。
储存技术措施: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禁配物:酸、碱类、水
包装与储存
1) 密封真空内包装外加高纯氮气正压隔离空气保护外包装
2)阴凉、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源、禁止与其他化学品混放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无资料
工程控制:注意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
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
气味:无。
H PH 值:无资料
熔点(纯品) :200℃
沸点(35.5%) :无资料
闪点( ( ℃) ) :无意义
引燃温度( ( ℃) ):无意义
爆炸上限( ( %) ) :无意义
爆炸下限( ( %) ) :无意义
饱和蒸气压 (kPa) :无资料
相对蒸气密度( ( 空气= 1) :无资料
相对密度( ( 水= 1) :1.5
溶解性:易溶于水,还溶于低浓度甲醇、乙醇、丙酮、碳酸酯类有机溶剂
n-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
自燃温度:无意义
分解温度: 175~185℃
气味阈值:无资料
蒸发速率:无资料
易燃性:不易燃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遇热不稳定。
危险反应 :无资料
应避免的条件: 避免与水接触
不相容物质:水
聚合危害:不聚合
危险的分解产物:氟化氢、五氟化磷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信息
---- 急性毒性: 皮肤接触灼伤
LC 50 :无资料
----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
----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
---- 呼吸或皮肤过敏:
无资料
----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资料
---- 致癌性:
无资料
---- 生殖毒性:
无资料
----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接触:
无资料
----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接触:
无资料
---- 吸入危害:
无资料
---- 毒代动力学、代谢和分布:
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信息
生态毒性:无资料
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
潜在的生物积累性:无资料
土壤中的迁移性:本品可溶于水
其它有害效应:本品对环境有危害,影响环境的pH值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残余废弃物:危险废物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水冲洗,洗液用碱中和至中性。
废弃注意事项:所有的废物必须遵照地方、国家法规给予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 陆路运输】 : ADR/RID
D ADR/RID 分类: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中国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中国 铁路危险货物 编号:无资料
包装类别:无资料
正式运输名称:
【 海洋运输】 : IMDG
海运分类:无资料
海洋污染物:是
【 航空运输】 : IATA
空运分类: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 年 2 月 17 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 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 423 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编写根据 《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GB/T16483-2008);
安全标签的编写根据《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
第十六部分 其它信息
本信息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所编制,仅用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目的。请不要将本信息作为任何形式的担保。请对可能使用、处置和需要安全操作本产品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危险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