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 4394-85-8
分子式:C5H9NO2
分子量:115.13
中文名称:N-甲酰吗啉
N-甲酰基吗啉
4-甲酰基吗啡啉
4-吗啉甲醛
N-甲醛基吗啉
英文名称: 4-Morpholinecarboxaldehyde
4-Formylmorpholine
n-formylmorfolin
n-formylmorpholine
Formmorpholime
4-formyl-morpholine
性状描述: 一种白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略有氨味,溶于水、苯等极性溶剂,与水按1:1比例混合时,溶液pH为8.6,与C9--C10的烃不形成共沸物。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无特殊气味。熔点21℃,沸点244℃,重度1.152。无毒。
生产工艺:以吗林为原料,用甲酸或甲酸甲酯等做酰化剂,在催化剂任用下,维持一定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常压下合成N-甲酰吗啉。
质量标准:
外观 无色透明液体
色度 ≤15(APHA)
馏蒸 240±2℃(馏出物大于99%)
含量 ≥99.9%
比重 1.14
灼烧残渣 ≤0.01%
过氧化物 ≤0.01%(以H2O2 计)
水分 ≤0.05%
用途:广泛用作有机合成工艺中的溶剂,是分离芳烃与石腊烃的最佳抽提溶剂。作为聚酯塑料的发泡催化剂具有特别优良的性能。N-甲酰吗啉是制取芳烃的优良抽提溶剂,采用NFM的芳烃抽提工艺可以生产纯度为99.99%的精苯,在合成纤维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而且其售价也较普通纯苯要高。
参考文献:
1 用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分离苯加氢油中的烷烃 郑英峨;蔡锐;赵维彭;时钧 燃料与化工 1997 (2),90-93
2 芳烃分离的优秀溶剂: N-甲酰吗啉 姚雄生;黄超明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 (2),23-24
3 α-硫羰基硫代甲酰吗啉的合成及反应研究 邹建平;曾润生;王爱芬;陆忠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 (11),1771-1773
4 芳烃优良抽提溶剂—N-甲酰吗啉 段松涛;张吉波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2 (14),12,15
5 含N-甲酰吗啉三组分物系等温液液平衡 郑英峨;李繁荣;赵维彭 石油化工 2002 (1),28-32;参12
6 芳烃-甲基环已烷-含水N-甲酰吗啉的液-液平衡研究 郑英峨;司林旭;赵维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 (2),41-47;参12
7 正庚烷-芳烃在加水N-甲酰吗啉溶剂中的液-液平衡 郑英峨;司林旭;赵权宇;赵维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 (5),64-71;参20
8 气相色谱法测定吗啉、N-甲酰吗啉及其杂质含量 刘秀清;刘振杰 当代化工 2003 (3),181-183;参3
9 芳烃萃取剂N-甲酰吗啉的合成 邹东雷;隋振英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3 (4),26-27;参6
10 用色谱法测定N-甲酰吗啉纯度及甲苯中杂质 高志军;冯秀娟;李同军 燃料与化工 2002 (4),204-205,227
11 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 胡文励;曾健;王晓东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03 (6),48-51,57;参6
12 N-甲酰吗啉-乙二醇混合溶剂间歇萃取精馏苯-甲基环戊烷的研究 华超;李鑫钢;徐世民;任培兵;朱占生;马沛生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06 (6),22-27
13 N-甲酰吗啉与苯的二元等压汽液平衡 熊杰明;张丽萍 化工学报 2007 (5),1086-1090
14 偏三甲苯-正辛烷-(环丁砜+N-甲酰吗啉)液-液相平衡研究 袁萍;翁惠新 化学世界 2007 (5),283-287,297
15 N-甲酰吗啉在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刘海燕;王国强;李卫宏 化学工程师 2007 (9),36-38
16 N-甲酰吗啉的合成 马西功;于世涛;季开慧;刘福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5),377-379
17 气体在N-甲酰吗啉溶液中溶解度模型的研究 张建孝;高军;王忠卫;徐冬梅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07 (2),75-78
18 N-甲酰吗啉的生产及应用进展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7 (2),69-73
19 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分离芳烃和非芳烃的工艺模拟与过程参数优化 朱慧;史贤林;周文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309-314
20 N-甲酰吗啉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刘瑞江;张业旺;于小凤 化工进展 2008 (5),708-714
21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N-甲酰吗啉 于世涛;马西功;刘福胜;季开慧 精细化工 2008 (1),57-61
22 反应-共沸精馏合成N-甲酰吗啉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8 (1),49-53
23 高性能溶剂N-甲酰吗啉的合成 徐祥兵;池圣贤;龙林林;乐道进 应用化工 2008 (11),1328-1330
24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N-甲酰吗啉 于世涛;马西功;刘福胜;季开慧 精细化工 2008 (1),57-61
25 反应-共沸精馏合成N-甲酰吗啉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8 (1),49-53
26 真空膜蒸馏分离苯/N-甲酰吗啉水溶液体系微分模型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 膜科学与技术 2010 (5),52-58,63
27 N-甲酰吗啉在萃取精馏法焦化苯精制新工艺中的应用 严才成;曾旭;黄超明;闵士友;林必华$D刘雁峰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10 (6),64-67
28 苯-N-甲酰吗啉体系膜基吸收传质过程全微分模型研究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1),117-124
1 用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分离苯加氢油中的烷烃 郑英峨;蔡锐;赵维彭;时钧 燃料与化工 1997 (2),90-93
2 芳烃分离的优秀溶剂: N-甲酰吗啉 姚雄生;黄超明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 (2),23-24
3 α-硫羰基硫代甲酰吗啉的合成及反应研究 邹建平;曾润生;王爱芬;陆忠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 (11),1771-1773
4 芳烃优良抽提溶剂—N-甲酰吗啉 段松涛;张吉波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2 (14),12,15
5 含N-甲酰吗啉三组分物系等温液液平衡 郑英峨;李繁荣;赵维彭 石油化工 2002 (1),28-32;参12
6 芳烃-甲基环已烷-含水N-甲酰吗啉的液-液平衡研究 郑英峨;司林旭;赵维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 (2),41-47;参12
7 正庚烷-芳烃在加水N-甲酰吗啉溶剂中的液-液平衡 郑英峨;司林旭;赵权宇;赵维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 (5),64-71;参20
8 气相色谱法测定吗啉、N-甲酰吗啉及其杂质含量 刘秀清;刘振杰 当代化工 2003 (3),181-183;参3
9 芳烃萃取剂N-甲酰吗啉的合成 邹东雷;隋振英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3 (4),26-27;参6
10 用色谱法测定N-甲酰吗啉纯度及甲苯中杂质 高志军;冯秀娟;李同军 燃料与化工 2002 (4),204-205,227
11 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 胡文励;曾健;王晓东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03 (6),48-51,57;参6
12 N-甲酰吗啉-乙二醇混合溶剂间歇萃取精馏苯-甲基环戊烷的研究 华超;李鑫钢;徐世民;任培兵;朱占生;马沛生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06 (6),22-27
13 N-甲酰吗啉与苯的二元等压汽液平衡 熊杰明;张丽萍 化工学报 2007 (5),1086-1090
14 偏三甲苯-正辛烷-(环丁砜+N-甲酰吗啉)液-液相平衡研究 袁萍;翁惠新 化学世界 2007 (5),283-287,297
15 N-甲酰吗啉在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刘海燕;王国强;李卫宏 化学工程师 2007 (9),36-38
16 N-甲酰吗啉的合成 马西功;于世涛;季开慧;刘福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5),377-379
17 气体在N-甲酰吗啉溶液中溶解度模型的研究 张建孝;高军;王忠卫;徐冬梅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07 (2),75-78
18 N-甲酰吗啉的生产及应用进展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7 (2),69-73
19 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分离芳烃和非芳烃的工艺模拟与过程参数优化 朱慧;史贤林;周文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309-314
20 N-甲酰吗啉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刘瑞江;张业旺;于小凤 化工进展 2008 (5),708-714
21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N-甲酰吗啉 于世涛;马西功;刘福胜;季开慧 精细化工 2008 (1),57-61
22 反应-共沸精馏合成N-甲酰吗啉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8 (1),49-53
23 高性能溶剂N-甲酰吗啉的合成 徐祥兵;池圣贤;龙林林;乐道进 应用化工 2008 (11),1328-1330
24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N-甲酰吗啉 于世涛;马西功;刘福胜;季开慧 精细化工 2008 (1),57-61
25 反应-共沸精馏合成N-甲酰吗啉 安振国;张晓杰;任万忠 精细石油化工 2008 (1),49-53
26 真空膜蒸馏分离苯/N-甲酰吗啉水溶液体系微分模型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 膜科学与技术 2010 (5),52-58,63
27 N-甲酰吗啉在萃取精馏法焦化苯精制新工艺中的应用 严才成;曾旭;黄超明;闵士友;林必华$D刘雁峰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2010 (6),64-67
28 苯-N-甲酰吗啉体系膜基吸收传质过程全微分模型研究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1),117-124